"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。"7月12日上午9时,合肥孤困儿童帮扶志愿服务团的志愿者们带着沉甸甸的物资,走进包河区海达小区17栋503室。这是一间暂住的屋子,墙皮斑驳得露出红砖,水泥地面高低不平,杂物在墙角堆出浅浅的弧度,阳光透过蒙尘的窗户,在地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——正是这样一个简陋的空间,藏着一个需要被温暖的家庭,也即将迎来一场满是烟火气的公益行动。
推门而入时,1963年出生的男主人胡跃明正弯腰收拾地上的玩具,一件洗得发白的旧衬衫松松垮垮罩在身上,见人来赶紧直起身,搓着手笑:"让你们受累了。"这位每月收入1100元的汉子,年轻时曾是合肥市公益队伍里的一员,帮社区老人挑水、修家电的往事,至今提起来仍眼里发亮:"那时候就觉得,能帮人是件体面事。"
屋角的小马扎上,坐着1986年出生的女主人蒋茂云,她因脑瘫导致行动不便,说话时嘴角会轻轻抽动,双手不太灵活地拢着衣角,却始终扬着温和的笑。她来自全椒县大墅镇大树村,每月600元收入是家里的另一支柱,目光一直追着两个年幼的孩子——他们在发育上稍显迟缓,正怯生生地盯着志愿者手里的西瓜。15岁的男孩则待在里屋,任凭怎么招呼都不肯出来,胡跃明轻声解释:"孩子腼腆,怕生。"一家六口的日子,还得算上身体欠佳、无经济来源的胡跃明姐姐,1700元的月收入要撑起六张嘴,每一分都得掰成两半花。
"快,把菜拎进来!"志愿者们的声音打破了沉寂。团长周灏和杨永成搬来新购的不锈钢碗筷,梁燕的鸡翅还带着冰碴,吴丹的五花肉泛着新鲜的油光,邱瑾已切好西瓜递给孩子,武盼盼则弯腰收拾散落的杂物和清洗马桶。厨房的抽油烟机嗡嗡启动,吴丹炖红烧肉的香气混着梁燕可乐鸡翅的甜香,像一双温柔的手,慢慢抚平了屋子的局促。胡跃明站在门口,看着志愿者们给孩子擦手、教他们认"西瓜"两个字,突然红了眼眶:"当年我帮人,今天人帮我,这公益的接力,暖到心尖子上了。"
饭桌上,周灏放下筷子,目光落在孩子们脸上,语气郑重:"跃明大哥,公益从来不是一阵风,是长长久久的陪伴。"他当场承诺:每月12日,志愿者准时来,带食材、做热饭、陪孩子;按"一帮二十年"机制,为每个孩子匹配“一对一”志愿者家庭,从学业辅导到生活技能培养,一管到底;尽快联系专业人士,给蒋茂云做康复指导,帮孩子们制定成长计划。
离开时,两个小娃娃攥着没吃完的西瓜,追着志愿者的影子笑,蒋茂云倚在门边,用含混的声音一遍遍说:"再来...再来..."胡跃明站在楼道口挥手,阳光落在他的旧衬衫上,也落在志愿者们沾着油烟的围裙上。这场公益行动,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,却在锅碗瓢盆的碰撞里,在柴米油盐的温情里,写就了最动人的答案——哪怕屋子简陋,但善意能让它成为温暖的港湾;哪怕日子清苦,微光汇聚处,总能长出希望的模样。(牧意)
启盈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